參加了這次的支教,我最大的收穫有二:
一是關於支教的一切,包括上台教書的經驗、學生反饋給我的感動;
二是與這次活動中團員們深刻的友誼。
雖然青海的風俗民情、互助一中的學校環境有 任蕾 老師(北京清華大學的帶隊老師)詳細的企劃書簡介,
但學生程度如何、個性如何則很難預設,只能到了互助一中真正上起課來亦步亦趨地調整上課進程。
才上兩天課,這群學生就讓我深深喜歡上。
上課活潑得很,每當我拋出一個問題,下頭總七嘴八舌地看著我給我答案,
而當我說:「我聽不清楚,有沒有人要舉手發言?」
全班默契一百分地馬上閉嘴低頭盯著課本。
見此,我忍不住笑了出來,說:「Oh, my god. "Any volunteers?"是請全班安靜最有效的一句話耶!」
同學紛紛抬起頭來笑了。我想我永遠都會記住那一刻。
我這次只帶一個班,雖然上台機會不多(上六堂課),
但也很慶幸我能將所有心力放在那個班上。
每天晚自習,他們念書,我改作文。
回台灣後,發現最值得回味的是那每一件小事,句句師生間的對話,都讓我回味許久。
若我以後有 幸當上 老師,這次的活動便是我心中最初初為人師的感動。
上了大學後,參加過的服務性活動少說也有七八次,更別提平日參加的社團,合作舉辦活動的次數更不在話下。
但是這次活動最特別的便是這幾十個人,上至帶隊老師,下至每位夥伴,
因為這群人,讓我這次活動每分每秒都很幸福。
回到台灣後感觸尤其深,喧鬧過後回歸的平靜總是特別令人感到寂寞。
不過,活動是結束了,但友誼卻綿延不斷。
聊天時不經意的關鍵字「酸奶」、「牦牛」、「互助」就會帶我們回到七月下旬那單純的一週。
我們擁有這麼特別的共同回憶,每次想起我們的臉上就會漾起一樣的笑容。
這次的活動很值得對教書有熱情的學弟妹參加,比較需要克服的是當地的食物及衛生環境。
食物又鹹又辣,若像我不會吃辣的學弟妹剛開始會較辛苦,
但是(北京)清華的帶隊老師非常貼心,每餐都會詢問這餐合不合台灣同學的口味,
慢慢地食堂食物也沒那麼辣了。
出外用餐的話,沒有特別交代通常也會放點辣,
所以真的很不會吃辣的同學,可以像我後來一樣,
點菜的時候跟廚師交代一下「不要放辣子」,就不會辣了。
至於很鹹這點,是視餐館而定,有的餐館調味就不會過鹹,有的則會,
建議可以隨身帶罐水在身上(因為當地用餐所附的茶還是鹹的,稱為孬茶)。
衛生環境部分,主要是當地氣候乾燥,平常人家也不會有浴室,洗澡要到離學校十幾分鐘路程的澡堂去洗。
以這次活動而言,台灣團員平均兩天洗一次。
比較需要克服的一點是廁所,這次我們睡的地方是學校宿舍,
廁所沒有門,不是一個坑一個坑,而是一條溝,上完廁所也不能沖水。
大部分人到了後來是慢慢適應了這樣的情形,而我則還是無法適應,
我的應對方法是少在宿舍上廁所,到學校的教師廁所上,學校的教師廁所就像台灣公廁,有可門鎖也可以沖水
這次整個活動非常值得大家參加,有台灣團員說:「沒參加過後勁這麼強的活動!」
我深有同感,回台灣後,真的會思思念念青海的學生、大陸的團員伙伴以及台灣的團員伙伴。
也對北京、青海都多了好幾分瞭解,若有機會真的很想再參加一屆,可惜我已經畢業了:)